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1今年五一期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2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一个学期课改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初一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 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排球教学计划在初二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 学,达到水平四的要求:基本掌握一两项球 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 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 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 ……此处隐藏22348个字……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成败的尺子。他们以为多教孩子点知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师的功德,而不去追究有多少知识变成了学生精神发育中的养分。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不遗余力向学生灌输知识,依靠超长的学习时间、大量重复的练习和反复的考试,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倡导的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苦学精神,致使一些孩子考上了大学,却输掉了一生。这样的学校只有知识,没有生命,只有分数,没有情感,只有冷酷,没有温度,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少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体验,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培养了一批功利化、世俗化的高分低能的碌碌无为之辈。
我们没有人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哪些才是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是我们教给他的那些知识么?显然不是,我们带给孩子最大影响的,不是我们教了什么,而是我们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是教师的品德、思想、作风、人格。
所以,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大学,还要让他们有机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孩子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习人的生活方式,包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你是在教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名字中包含了多少家长的期待么?你知道孩子的喜好么?你知道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么?你知道孩子的情感世界么?一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纲、研究高考,却忽略了最该研究的学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生命又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和道路,有的适合读书,有的适合就业,有的适合务农,有的适合经商。研究他,就会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就会给他的人生以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让每个生命都多姿多彩。我们再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那是制造产品不是培养孩子,你知道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和可爱的个性被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扼杀了,这是罪孽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参加高考,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而要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却有千条万条,考大学对某些孩子来说不一定就是捷径,也许换一条道路很快就达到成功的顶点。我们不要逼迫莫言去考学,不要逼迫刘翔非得参加高考,不要逼迫xx一定要考研,不要逼迫毛泽东一定得留学。教育要顺势而为,顺流而下,而不要逆天而行,尊重孩子的特点,顺应孩子的天性,保护他的兴趣,引导孩子的方向,让他的“长板”更长,才会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校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人的价值与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人的生命的律动。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一些学校倾心于知识、分数,师生沦落为分数、制度的奴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被边缘化。其实学校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教育质量就是师生的生命质量。中国教师报李炳亭说:“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研究人,成就人。教师的第一使命就是认识学生。”课改专家杜金山说:“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不能把对人的培养当作制造机器。”学校要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的精神食粮,而且不是唯一的食粮。只关注知识的教师甚至不能称其为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人,领导和教师都是学生的奴仆,不研究主人的奴仆是好奴仆吗?只研究主人吃什么的奴仆能为主人服务好吗?
教育不能被窄化为教学,教学不能被窄化为考试,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育人,所以我们必须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人上。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15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